2015年4月21日 星期二

紅葉射耳祭

部落中有特色的彩繪文字
等待射耳祭開幕的小朋友
終於鳴槍開幕
家家飄著烤肉香
時序邁入四月,布農族的射耳祭開始不停的在各個部落中開枝散葉起來。位於鹿野隔壁鄉的延平鄉,是一個原住民組成以布農族為大宗的鄉,整個四月每逢假日就會有機會預到某一個部落正在舉辦射耳祭。我這次去的射耳祭,是紅葉村所舉辦的,前一天晚上天空還在不斷飄著綿綿細雨,還正擔心期待已久的射耳祭會向隅。或許是射耳祭讓老天也冀盼許久,稍微賞了臉,早上起床一望外頭的路面,黑壓壓的柏油路不再濕潤,而是乾燥般地整潔。

從鹿野市區到紅葉部落,約15~20分鐘的車程,馳騁在蜿蜒的山路中並無遇到什麼車輛,讓我心中不禁納悶今天真的是紅葉部落的射耳祭嗎?到了紅葉國小旁的祭祀廣場,看到部落的人們還在不疾不徐地準備張羅著慶典事宜,心中又冒起許多的問號,「網路佈告欄寫的活動時間完全是參考用的」這是我當下心頭立刻冒出的一句話,從這點端倪也能看出"慢生活"是部落人們的生活態度,相較於時時刻刻都被壓力壓得喘不過氣的都市人,這兒的生活確實是清幽自在。

趁著開幕前的空檔,我在部落周邊隨處的閒晃溜瘩。紅葉國小的棒球場仍舊是部落中我最喜歡的空間,羨慕隱身在山林中打球的小朋友,呼吸著新鮮的空氣,遠方是連綿不斷的叢山峻嶺,不似在都市的棒球場,一抬頭遠望是參差不齊的高樓大廈。隨著部落的開放,旅館民宿也漸漸踏入保守的部落中,我曾遇到一家融合布農族與文青氣質的民宿,由一座低矮的平房所構成,觀察平房的牆垣磚瓦,到處充滿著歷史的痕跡,門口有著奇異圖案的彩繪,上頭寫著我不知道意思的布農族發音,我猜想可能是"歡迎觀臨"之類的意思吧!當然也不能缺少的就是文青必備的反核旗幟和一些標語,布農族與文青的混合雜處,給予人一種奇妙的感覺,或許雙方的唯一共同處就追求"不被拘束的自由",而這一個在部落的小角落,就是給與被繁華都市壓力逼得喘不過氣的人們,來追求心中寂靜解放的處所。

廣場聚集了越來越多的部落民眾,觀光客到是寥寥可數,我身處祭典其中,反而是有點突兀,好在不久就被部落人們的熱情所打動,紛紛澎派豪爽地招呼我,其實"突不突兀"是主觀的問題,我們常會有覺得和周圍的人不一樣,會不會被另眼看待,會不會很不合群,但這都是自己內心的小劇場作祟,只要敞開心胸地與人交往,就會有意想不到的收穫。廣播聲開始宣報祭典即將開始的訊息,部落裡的長老出現在典禮的正中央,手上各持著一把土製長槍,長老們緩緩舉起長槍,觀摩祭典的小朋友紛紛嗚起耳朵,槍頭朝向天際,"「崩、崩、崩」三發響砲如雷貫耳,為祭典的開幕召來了一個好彩頭。

長老指導小朋友射箭的技巧
大口吃肉
長老摸頭祈福
"射耳"的槍鳴
開幕的槍鳴後,射耳祭的節目就要陸續登場。首先登場的是關於小朋友的儀式,長老會指導小朋友射箭的技巧,並摸摸小朋友的頭幫他祈福,而結束後小朋友能得到一大塊肉的賞賜,每一個小朋友都大口吃肉,臉上浮現滿足歡欣的笑容,整個儀式過程相當具有傳承的意味,雖然現在我們每天都被現代科技的生活所環繞,布農族族人也鮮少會上山打獵,但這種傳承能告訴下一代部落的跟在何處,以前的祖先們是如何生活在這片山林之中的。

帶著愉悅笑容的小朋友,接受完長老的祈福後,紛紛退到觀眾席下,繼續慢慢地啃嘴中的大肉。廣場的中心,部落的勇士們開始聚集,排成三個班的陣勢,舉起槍對準遠方的靶物,眼神嚴肅,不帶一私感情,迅速地扣下板機,又是連續的三槍「崩、崩、崩」精準命中靶物,代表"射耳"順利地成功。廣場上的男人開始圍著營火,聚成一個扇形,中心的男子發放小米酒的酒渣給予一旁的男人們,一夥人一同走至獸棚架下朝著獸骨丟著小米酒渣。正當在場群眾的注意力都在獸棚架裡的獸骨時,廣場中心漸漸吟唱起八部合音的嗓音,廣場上吵雜的觀眾聲慢慢消逝,留給莊嚴肅重的八部和音一個宣洩出口。

八部合音即將結束,婦女緩慢走向廣場中央,圍繞在男人身後。八部合音結束,男人蹲了下來,開始輪流彼此介紹過去打獵的功績,被輪到的男子莫不展現男子氣概的威武氣勢,而一旁的婦女則是在每個段落的間格中擊手跳舞。等到場上的男子都輪完一圈,現場又開始唱起歌,不過這一次不是像八部合音的只有男人,而是男人與女人一起的和唱,現場祭典的司儀還特別用中文介紹說:「布農族只有兩首歌曲,一首是八部合音,另一首就是妳們現在聽到的。」,我覺得這首合唱版更能顯現部落族人間的共患難共合作的精神,畢竟要在山林中身活延續一脈,沒有彼此的守望合作,是無法持續常久的。

合唱聲響亮山林中的紅葉部落,大人的儀式結束,就輪到小朋友上場,模仿著大人儀式的細節,現場不再是寂靜肅穆的氣氛,多了歡愉地笑聲,成人開心滿足地笑容在臉上浮現,部落傳統在這溫馨的場合中,無意之間被傳承下去。

勇士們圍繞著營火發放著小米酒渣
八部合音起奏
婦女也加入舞蹈的行列
小勇士上場囉!
歡愉的歌唱聲就在烤肉香飄香四逸的空氣中劃下句點,接著登場的陸續就是鋸木、揹木、射箭等傳統技藝的競賽,比賽也不似從前規定家家戶戶都要有成員參與,現在是採用鄰里間推派代表的形式來競賽,紅葉村這邊是從鄰里間推派三組出來競賽鋸木、揹木,而大多數的人們就在一旁大口吃肉,大口喝酒,聊聊天,續續舊。射箭是小朋友們最喜歡的一個項目,小朋友輪番上場去試射,雖然他們的技巧略顯拙劣,常常連靶都射偏,歡笑聲確不斷地湧現。

射耳祭讓許多外出打拼的部落成員都像鮭魚返鄉回來了,讓難得一見的成員能有彼此見面的機會,現在的射耳祭不僅有傳統的部落意義外,更是一種家人朋友聚首的場合。

小妹妹也加入小勇士的行列

烤肉香飄香四逸

豪放的大媽壓住木頭

2015年4月18日 星期六

再訪台灣最美的野溪溫泉-栗松溫泉

陡峻的下坡
終於下道平坦的溪谷
被溫泉染成琉璃色的山壁
凌晨時分天搖地晃的地震沒有澆熄再訪栗松溫泉的決心,天空也很賞識我們的勇氣,給予一大片無止盡的藍天。等待著伙伴們集合的時光,或許是今天少有的空白,這次去栗松溫泉不再是孤行互相扶持的兩人,而是能拉成一條長幅的六人行,有室友、同梯朋有,更有同事以及其妹妹,一大群年紀相仿的年輕人就此踏上追尋號稱台灣最美野溪溫泉-栗松溫泉的旅途。台九線上的風依舊夾著微微的寒意,兩旁的油菜花田逐漸消失,被接濟而起的水塘給取代,有得更甚已經插上綠綠的小秧苗,大地被染成多樣化的畫布,有金黃、茉莉黃、墨黑、嫩綠、蘋果綠等色彩縱橫其中,更有不時穿梭田野中的火車,一副詳和農村的模樣。

這回的目的地是南橫深山中的栗松溫泉,一路上都沒做太多的停留,只能邊騎著車邊欣賞周圍的風光,隨著初春將至,南橫內的景色也略為改變,櫻花不似往前幾次來得茂盛,不過大地總會帶給我們不一樣的驚喜,杏花、李花、桃花妝點南橫公路這寂靜的山谷,彌補了櫻花缺席的遺憾。按照習慣,我們仍在天龍飯店旁的廣場小憩一會,等待著交通管制的空檔,廣場上的櫻花樹也難以擺脫大自然時序的更迭,櫻花紛紛地謝落,只留下地上一抹又一抹煞紅的落花叢, 枝上綠嫩葉緩緩地蹦出頭來,似乎召告著天下,它依舊存在旺盛的生命力,故人已去,新人復萌。

道路似飛龍般蜿蜒在山谷中,一重又一重像削蘋果般精準地迴旋,不一眨眼功夫,剛才休憩的天龍飯店以被我們遠遠地踩在腳下,如此的渺小不堪,這時不禁感嘆這南橫公路的鬼斧神工,巧妙地善用地型刻劃出如此壯闊的山谷景色。從海拔700多公尺的天龍飯店一路到1500多公尺的摩天,是永無止盡的迴旋山彎,轉地是天荒地老,不知道還需要多久才能到達,路上的景觀亦隨著海拔緩緩升高,呈現不一樣的景色。晃了許多的彎,我們總算到達了下切栗松溫泉的步道口,停車場周邊的景色如舊,停車場依然是由幾個年輕的原住民在管理,也會酌收一些的停車費,不過這次周圍的停放車輛就無前一次來的多了,看來凌晨的地震還真的是有讓某一些遊客停住腳步,裹足不前。

泡著溫泉,洋溢著笑容的人們
親澈明亮的溪谷
利稻山櫻
步道的路來得比上次還要乾燥,也較為好走,一開始按照慣例就是不斷地的"之字型"下坡,因為已經有過一次的經驗,我就沒領在最前頭,免得走得太快把大夥都遠遠拋在後頭,所以這次我選擇緩慢的走在最後一個,觀察夥伴們當下的狀況,整體速度都還保持得相當快速,並沒有因無經驗就懼怕動輒50~60的陡下坡,隨著海拔不斷地下降,溪谷河流的聲音逐漸清晰,離河谷越來越接進,坡度來得更陡,到了必須要一直拉繩做垂降的動作才下得了溪谷,看大夥艱辛小心地拉著繩索,緩步往下移,把生命交給纖細的一條繩索,霎時覺得整個下坡段來到這兒可謂是驚險萬分。謹慎克服恐懼,一夥人終於平安抵達溪谷,潺潺溪流被陽光照映得閃閃發亮,溪水清澈見底,裏頭的小蝌蚪充滿豐沛的生命力,不斷地迴旋群聚地游啊游,望向溪谷內部,見到遠方溫泉的熱氣繚繞升騰,在空氣中圍繞起招手的模樣,我想這就是栗松溫泉給我們辛苦來到這兒的見面禮。

想要見到栗松溫泉的真面目,仍要先通過溯溪、攀岩,才能到達裏頭,一享泡溫泉的舒適快感。走過號稱"冰河"的溪流,真的是有種瞬間當場被冰凍的感覺,好在溪水的高度比起第一次來時,水位還略低,大約只到膝蓋附近,不似上一回來時,到達腰部。一夥人都走過了溪流後,就要攀過幾塊大岩石,這天的遊客似乎只有我們,岩石上並沒有前人留下的步伐,我只好當起先鋒在前頭當起領路,告知夥伴踩著哪一塊岩石才會安全。攀過岩石後,就見到了栗松溫泉的真面目,雖然已經是第二次來拜訪,仍舊覺得山壁上的琉璃色、金黃色的結晶很美麗,一旁初來的夥伴也是驚呼連連,真不愧會被稱為台灣最美的野溪溫泉。泡著辛苦追尋的溫泉,心理霎時湧起一股踏實的成就感,古人云:「不經一番寒徹骨,焉得梅花撲鼻香。」,果真是中肯的見解。

離開栗松溫泉,回程的路上,我們又接續造訪了利稻、霧鹿這兩個深藏在南橫公路的部落,把握櫻花季的最後時光,從艱辛的野溪溫泉團瞬間轉變為嬌貴的賞櫻團,這轉變可是一剎那,一轉念之間,和前幾次來不一樣的是利稻派出所前的粉櫻也盛開了,記憶中上回來時這兒還是一片光禿禿的,看來我們真幸運的追到這粉櫻盛開的一瞬。帶著疲憊的身軀,卻滿足的心靈,我們緩緩離開南橫公路,告別這冬末的最後一次南橫到訪。南橫櫻花,我們有緣再見。

利稻粉櫻
遨然佇立的兩座砲台
百年歷史的砲台

2015年4月15日 星期三

一訪安通越嶺道

終於到了安通越嶺道入口
長滿青苔雜草的木棧道
安通越嶺道是古時一條穿越海岸山脈的聯絡道路,當時住在花東縱谷與東海岸原住民若要彼此交流,就必須辛苦地跋涉過這一條的古道,是一條富有人文歷史氣息的古道。不過隨著彼此間往來的方式變得越來越便捷,這條古道逐漸被世人所淡忘。我第一次聽到這條古道的來由,是在"健行筆記"網站上的步道簡介中得知,上網瀏覽前人的遊記,資料也並不是來得相當豐富,它就慢慢遺失在我記憶深處。直到有一次從台30省道要從穿越海岸山脈,才在離安通溫泉不遠處的路旁,看到了一塊不太起眼的小指示牌,上頭標示著"安通越嶺道"的方向,腦中深處的記憶才再度被喚醒,原來安通越嶺道就是在這不起眼的地點,心中亦默許有機會一定要來這安通越嶺道給好好地走上一回。

終於拜訪安通越嶺道的機會來了,在一個晴朗的白日,只因我的一個不經意的提議,又是一場說走就走的遠行,騎了近一小時的車程,終於又遇到了台30省道上的"安通越嶺道的小指示牌,一路沿著裏頭的產業道路不斷前行,路的兩旁雜草叢生,芒草已經長得和人差不多高了,道路也是坑坑洞洞的,感覺這一條路似乎已經荒廢許久,沒有人照護的痕跡。不時有經過隱藏在森林的建築物,往裏頭一瞄,陰森的感覺油然心生,主人似乎已不生活在這遠離塵囂的山林中,越接近步道的入口,道路越顯崎嶇,從30度左右的坡度逐漸晉升至60度,讓我們不禁替我們有點年紀的機車捏把冷汗,這麼陡,到底可不可以騎得上去啊,好不容易,我們克服自己的恐懼,跨越了機車的極限,終於到達了步道的入口,門口上寫著"安通越嶺道"的牌子雄糾糾地昂然挺立在那,等待我們這鮮少拜訪的稀客。

從觀景台俯瞰太平洋
寥無人跡的步道
安通越嶺道現在只開放到第二座觀景台處,約距離入口兩公里的地方,想要再往下深入,重現當初古道貫穿海岸山脈的風貌,就只能憑著自己不斷揮動鐮刀,砍撥雜草,拚出一條道路。沿著步道的足跡往前邁進,地上積滿了落葉,木棧道上也長起了小草,漸漸能發現其所呈現的原始風貌,似乎這裡鮮少有人來打擾,其實此言也不假,這天的安通越嶺道,除了我們外,就只有一位來這寂靜山林中遊走泡茶的大叔而已。步道中兩旁除了長滿台灣山林中常見的亞熱帶植物,我最喜歡的就是其中的竹林步道,一條綿延幾百公尺的竹林貫穿在步道間,替寂靜空無的山林,增添了不少禪意。

安通越嶺道一路上的路程都算簡單易走,坡度起伏也不會來得太多,相當適合全家大小來這裡踏青,體驗這寥無山林中的趣味。除了能漫步在山林間,越嶺道的第一個觀景台也能俯瞰到太平洋,從層層的綠中忽然見至一望無際的藍,是一種心境的莫名轉變,從森森小徑一步踏進可俯瞰太平洋的山腰,是如此的豁然開然。可惜的是,第二個觀景台四周已經荒草蔓生,完全見不到海洋的蹤影,煞為可惜。而且至第二觀景台的路感覺也是許久無人踏過,走在路上不時會不禁意的被蜘蛛絲所拌倒,下次如果再來可考慮至第一個觀景台就可以。總體而言,安通越嶺道過往聯繫海岸山脈兩旁居民的功能已經變成歷史記憶,不過現在的越嶺道卻留給喜歡享受寂靜山林的孤獨客,一個堪稱為秘境的小天地。

禪意的竹林步道
遠望山中一隅

2015年4月14日 星期二

金針山賞櫻行




海風徐徐吹拂過臉龐,給人一種溫暖又鹹鹹的感覺,太平洋在眼前不斷浮現,海是不齊一的藍,有淺藍、湛藍、寶藍,任何想得到的藍都有機會在此看見,遠方的綠島若有似無的映入眼簾,似一座孤傲的堡壘昂然在大海中,順著指示牌,我們一路向南,經過許久才到達太麻里市區,也是金針山的山腳。二月的金針山並無金針花開時的洶湧人潮,而是稀稀落落的賞櫻遊客,或許是在台東的山區,這個季節到處都有機會能夠見到櫻花,金針山才無法吸引鎂光燈,卻給了到此一遊的遊人意外的靜謐。

金針山的櫻花盛開季節為1~3月之間,不同品種的櫻花相繼接力盛開,不過以山櫻最為大宗,其實金針山可是一年四季都有機會能賞到花,除了夏季最著名的金針花外,春夏交接便是野百合和繡球花的接力演出,秋季更有火紅紅的洛神花,寒冷冬日下又有梅花和梅花為一年劃下一道美麗的弧線,山中亦有為了賞花設計的許多條步道,不僅相當適宜賞花踏青,也能一飽太平洋的無敵海景與中央山脈的連綿山巒,可稱作是台東賞花的好去所。




櫻花主要是盛開在海拔1,000米左右,又以青山農場周邊盛開的最為茂盛,農場內是採入園可抵一旁咖啡廳消費的模式在經營。進了農場,就能感受到農場主人對這片土地的用心,許多不同的植物都能在園內一窺其真面目,越往中心處走,就是一重又一重的櫻花等著我們,垂下的櫻花彷彿在熱烈殷勤地歡迎我們這遠道而來的貴客,紅色的櫻花席捲了整片的山坡,替翠綠的草地抹上一股嬌紅的腮紅,讓人莫不歡喜。除了櫻花,在園內也看到盛開的李花,現蹤在歲末春初始,真是一叢紅中一點白。在青山農場周圍,亦有許多同性質的民宿餐廳經營著,不過青山農場的花園植物的豐富度算是裏頭數一數二的,能在一年四季都見到不同的花盛開。遇見金針山的美,其實一年四季都行。

處在雲霧繚繞的山中,山中氤氳乍然而現,啜飲杯中的咖啡,黑色的表面偶而間晃起的漣漪,似無限的深淵,忘卻許多的煩惱,讓心靈解放在群山深壑間,近距離地貼近天地萬物,才會明瞭平時的我們有太多的慾望、壓力、煩惱,有時簡單就是種美。山林告訴我們的是自然,而非奢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