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月30日 星期五

台灣最美野溪溫泉-栗松溫泉

栗松溫泉路口
近垂直的下坡
終於下到河谷,挺幽靜的
1/17又是熱血的一天,雖然前一天週六才從鹿野衝去成功吃海產,不過回到宿舍,我就在想隔一天周日到底要再去哪裡出走,碰巧正好看到批踢踢上有鄉民留言說近期栗松溫泉的溪水很淺,溯溪根本不用怕,心理就燃起衝栗松溫泉的想法,正好宿舍內的一位室友也響應我這個有點瘋狂的提議,就相約明天一起行動。這是我第一次去栗松溫泉,其實我也不太了解環境現況是如何,只提醒朋友明天記得要買一雙手套,沿途需要拉繩索,而且還需要溯溪和泡溫泉,記得要帶盥洗衣物,完全沒有提到通往栗松溫泉中步道的任何資訊,反正他就是follow me就對。

栗松溫泉位於新武呂溪的上游峽谷中,隱藏在南橫公路的群山深壑,從鹿野出發要一路向北經關山,之後轉入南橫公路進入海端鄉,沿途會經過初來、下馬、霧鹿、利稻等部落,東段南橫公路的路況大致上是良好,沿途景觀也是美不勝收,油菜花、梅花、櫻花、李花、桃花相繼盛開,光是公路間的花景就值得特地來南橫走一遭,當然也不能忘了南橫的新武呂溪峽谷景觀,氣勢磅礡,壯觀無比。

沿路順暢的騎行,一直到了六口溫泉才被交通管制耽擱,這段公路目前正處於維修中,要到2016年中才會完成維修,公路是每一小時才會開放通行10分鐘,如果像我們一樣太早到了管制交通的路口,不妨來公路旁的六口溫泉泡泡腳,如果有帶雞蛋,還能現場料理溫泉蛋一番,就有很多遊客是特地跑來六口溫泉這裡泡腳野餐的,從六口溫泉望向山谷,溪澗是一股又一股的熱氣不斷湧現,野溪溫泉的蹤跡就出現在我們眼前,山壁恰是溫泉遺留下來的結晶,色澤頗為特殊。

攀岩的時刻
已經聚集了好多人在泡湯
栗松溫泉美麗的地熱結晶
越到交通管制解除的時間,六口溫泉聚集越多的遊客,大家都跑下來泡腳,人多到我們都不好意思繼續泡下去,趕緊把位子讓給小朋友來試試這溫泉的魔力。過了管制口不久後,就會到達利稻部落,利稻是前往栗松最後的補給點,也是一個頗靜謐的小村莊,不過我們打算走完栗松溫泉後,再來細細品味這與世獨立的深山村落。騎到摩天,海拔高度就已達1,500米,同時也要注意路邊的有寫著"利松溫泉"的指示牌,一看到指示牌就往指示的方向前,路是一條頗狹小又破舊的鄉間小路,車子還免強能開進去,不過會車就是個大麻煩,我們是騎機車過去的,就沒遇到這個問題,小路的底端是一個私人的停車場,車子收費200元,機車收費50元,不過經營停車場的已經變成兩位年輕的原住民,不似前人遊記所提及的是由原住民伯伯經營,年輕人還細心地提醒我們要注意地面濕滑,因為前一天剛下過雨。

通往栗松溫泉的路口有一個寫著"達道恩溫泉"的牌子,而非我們所熟悉的栗松溫泉名稱,這可能是栗松溫泉在布農語中的稱呼,路道口的鐵桶上還放滿了之前遊客用過的手套,供未帶手套來這兒的遊客們使用。從步道口出發必須下切300米的高度才能到達新武呂溪的溪谷,一進入步道,兩旁就已經綁上繩索,維護遊客的安全,沿路上盡是不斷地陡下坡,不時需要攙扶兩旁的繩索才能緩緩向前,偶而會有從溪底向上爬的遊客,彼此的加油打氣,笑談溪底溫泉的美景,心裏更是源源不覺地湧出能量,想盡快一窺這美麗的野溪溫泉。

越到溪谷,坡度越陡,到了將近垂直的坡度就能遠遠地聽見潺潺的溪水聲,不時伴隨著蟲鳥的鳴叫聲,陽光也開始不斷從樹縫中微微透進,好一副生機盎然的景象。臨近溪谷,坡度已近垂直,這時要勇於把生命交付給一條通往溪谷的繩索,腳貼著壁,緩緩垂降走壁,我們既沒古代武林高手走避的帥氣,也沒消防員無懼的勇氣,只有一雙微微顫抖的雙腳,小心翼翼的緩緩向下。

溫泉水湧出的冒煙石壁
靜謐的溪谷
一大群團體客吃著響導煮的風味餐
下到溪谷,果真驚覺別有洞天,溪邊已聚滿了露營野餐的遊客,看大家穿得一附清涼樣,真得很難想像現在是冬天,不過也正因為冬季的枯水季,栗松溫泉才有機會露出其真面目,據說在夏天雨季時,不僅溯溪困難,栗松溫泉也因為溪谷的滿水位,會被遮蔽起來,難怪網友們一直說要來栗松溫泉,冬日是最合時宜的季節。我們在溪邊,隨地脫了步鞋和襪子,打算以赤腳迎戰待會的溯溪和攀岩,沿著前人的途徑,下到溪水開始溯溪,雖然只是短短的10多公尺,卻覺得一雙腳被冰河凍住似的,每次的跨步都是費盡全身的力量向前徒行,好在如同網友所言:「溪水只到大腿膝蓋附近,尚未及腰。」,我們只有腿部浸泡在寒冷刺骨的溪水中。

溯溪結束,緊接的又是攀岩的挑戰,對於沒有攀岩經驗的我們,這真的整趟栗松對我們最有挑戰的項目,尤其我們超怕一不小心掉到溪水裏頭去,讓全身家當都泡了湯。我們亦步亦趨的沿著水痕,謹慎地踏出每一個橫移跨步,精巧地轉移重心,站穩了再出發,越過攀岩挑戰,就能遠遠見到栗松溫泉的真面目,翡翠色的結晶在溫泉熱氣的薰陶下更顯動人,看到這裡的景色就知道一路上的辛苦都是值得。辛苦的走下至溪谷,當然不只為了美景,也要豪邁地來泡上一次露天溫泉才過癮,遙想上回泡野溪溫泉都是小學時候的往事,之後的溫泉體驗都是在被拉好管線的泡湯屋,睽違已久的野溪溫泉是多麼地令人嚮往。

溫泉水的溫度並沒我想像中的高,可能是剛走過"冰河"般的溪水,身體已經對溫度失去了洞察力。近眼一瞧,才發現溫泉是從岩壁縫隙中流出,形成一道道的溫泉瀑布宣洩而下。石壁上頭的結晶以翡翠綠為主,白色為輔,當然還能見著些許不太相同的色澤。全身泡在溫泉裏頭,是難以形容的通體舒暢,深山中的溫泉舒緩一路長途跋涉的辛苦,吸收天然芬多精的野溪溫泉果然是與眾非凡的。

回去的路上,我們順路在利稻部落停駐了一會,本來打算要在這吃午餐的,問了許多間的店家卻發現只有泡麵有得吃,我們還是乖乖下山去池上吃便當也比較實在,看來斷掉的南橫,真的對當地的觀光產業影響很大。在村落裡,酒紅色的山櫻也一朵朵嬌羞般地綻放,為利稻這個遠離塵囂的部落增色不少。我們也在當地人的指引下,來到能夠俯視利稻的觀景台, 河階台地的利稻隱身在峽谷中,霧氣不時飄忽溜瘩在天空之中,增添不少空靈之氣。

摩天茶園景觀
利稻櫻花
俯視利稻部落

2015年1月28日 星期三

熱血衝成功去大吃海產

池上早晨
沒什麼遊客的伯朗大道
富里花海
1/16又是役男一周辛苦執勤的結束,休假日又悄悄地來到我們身旁,這天我們要勇往直前的熱血衝去成功吃海產,只為大快朵頤許久未嚐的正宗海味。因為先前已經事先約定好要出遠門去成功,這天大家難得的在假日的洞八洞洞左右就已經著裝洗涑完畢,我們計畫從鹿野沿台九線一路往北騎行,到玉里再轉玉長公路去往成功,沿途能夠一路欣賞風景,緩緩前進,讓長距離的騎行不致過於單調乏味。

第一站停歇的是池上,每次經過池上只要有時間,我們一定會撥空來伯朗大道周圍的稻田保護區逛逛,欣賞風景,不過現在是水稻的休耕期,這個季節特地來池上想要看到一望無際的水稻田可會大失所望,不過卻有花遍萬野的油菜花花海陪伴,金色的花海隨風吹拂,蝴蝶、蜜蜂在花叢中飛舞,讓池上的冬天卻是生意盎然的景象。這天也頗為特殊,我們到伯朗大道上的"金城武樹",卻沒什麼遊客圍繞在樹的周圍搶拍照,依稀想起每每見到這顆大名鼎鼎的金城武樹,總是被似瘋子般的遊客團團圍繞,盡是吵雜,這日卻鮮少遊客,在大樹和我們之間劃下一股寧靜。

池上的稻田保留區,除了伯朗大道、天堂路是膾炙人口的景點外,我更喜歡漫遊在這片的鄉間小路上,遠離塵囂,慢慢走在靜謐中,耳邊傳來的不是吵雜,是蜜蜂拍打翅膀的嗡嗡聲,偶而晃過悠閒騎著自行車的人們,熱情地向著彼此打聲招呼,一幅幅金黃黃的花海不斷地映入眼簾,孕育生命的真實幸福。走著走著就晃入了萬安社區,這裡算是整片稻田區的制高點,俯視整片大地更覺得遼闊壯觀,只可惜油菜花並未100%的盛開,不然景色肯定更加美麗,更加吸引眼球。

富里的羅山瀑布沙雕
成功花海
成功宋媽媽海產店門口
離開池上,繼續一路向北,我們在富里的農會展銷中心停車休憩一會,現在不僅有銷售富里農會的農產品,連花海和沙雕也在這裡,花海和沙雕的規模都算挺小的,如果是特地來富里來看花海沙雕可能會大失所望,而且這天天空還是陰霾密布,毫無見到陽光的機會,想要在這種陰沉沉的天氣凸顯花海的美麗,拍出動人的美景,看來是毫無機會,不過花海內有一些動漫人物的竹編創意造型,相當地吸引遊客的眼球,算得上花海的一大亮點。沙雕就頗讓人失望,沙雕盡是一些頗難吸引遊客目光的造型,沙雕數也相當少,讓人很快速就能逛完,只能說如果想要看沙雕還是去專門的沙雕藝術節較為洽當。

富里花海離玉長公路已是不遠,續行台九線不久後就見到台30的標誌,也就是玉長公路的起點,玉長公路是貫穿海岸線與縱谷線的重要交通要道,也因為有了這條省道,玉里、成功、長濱地區的民眾才能彼此方便地互通由無,方便地做生意,把縱谷線的山珍、海岸線的海鮮互相交流傳遞。轉入台30不久後,就能開始見到許多溫泉旅社的身影,原來我們已經來到安通溫泉的範疇了,不過這次完全沒準備要泡湯,只能期待下次的光顧,海拔緩緩上升,繞過一座又一座連綿的山峰,穿越昏暗幽長的隧道,濕潤的海風不斷地灌入隧道,吹拂一路向東疾駛的我們,彷彿在阻止我們晚一步見到遼闊無邊的湛藍太平洋。

出了隧道,就是無限地滑行下坡,期待已久的藍天似乎沒有意願向我們打聲招呼,天氣依然是陰沉沉、黑壓壓的,繼上次來三仙台的綿綿細雨,這天來成功的天氣依然是不太理想,不過這次的目的不是來看日出,是來大嗑海鮮的,心情上就沒有上一次的劇烈失落感。一路上陸續經過烏石鼻、石雨傘、成功花海等景點,都是用走馬看花的心境,拍幾張照就急著離開,內心似乎不斷地被潛藏深處的大海魂深深呼喚,迫不急待想要嚐嚐這一家在網路上廣受好評的海鮮熱炒店。

吃超撐的宋媽媽海產的熱炒合菜
三仙台的龍盤拱橋
模仿one-piece XDD
我們找到的這家名店是網路上成功鎮內最廣受好評的一家海鮮料理店-宋媽媽海產店,據說每到假日店內必大排長龍,不過這天我們並無等待就有位子,可能不佳的天氣真的有影響到遊客出遊的意願,我們本來是四個人擠一張小方桌,不過老闆聽到我們點了1500的六菜一湯的合菜組合之後,瞬間幫我們轉移到大圓桌上,還貼心和我們說:「年輕人,上菜很快,你們要吃快一點。」,果真如老闆所言,上菜真的是超快速的,生魚片、水煮大蝦、炒山豬肉、炒魚皮、炒魚腸、吻仔魚羹、鮮魚味噌湯,一瞬就擺滿了整桌,真不知老闆是同時有幾個鍋子在炒菜,,為何把菜上的如此迅速,我們只好發揮清盤的飢餓精神,努力的執行清盤任務。

我覺得炒山豬肉、炒魚皮、炒魚腸都是米飯的好夥伴,淋上醬汁,可是會一大口一大口地把米飯不吝嗇的塞進口中,趁熱吃更是能感受到山海間的交融美味;生魚片、大蝦都是採用成功當地的新港漁港的新鮮魚貨,口口都是新鮮的海味;最讓我驚奇的就是味噌湯內的鮮魚,老闆毫無節制的放入,湯匙一舀滿滿是魚塊,不禁都會想要問老闆,放那麼多的魚塊會不會賠錢賣阿,不愧是成功鎮內好評度最滿點的海產店,在我們心裡留下滿滿驚奇與再光臨品嘗這新鮮美味海鮮的動力。

大快朵頤之後,當然需要來健行一番,讓身體消耗剛才狂攝取的爆表熱量。成功最適合健行的地方莫過於三仙台,上次來是為了看新年第一道曙光,卻未好好地把整個景點走上一圈。風浪仍如同上次強烈,風颼阿颼阿地狂嘯聲不絕於耳,海浪拍打在岩礫灘上激起汎氾漣漪浪花,不平靜的海岸依然聚集眾多的遊客,想要一窺蟠龍橋盤旋在海岸之上的景象。不同於一般遊客只是蜻蜓點水的來看看海、看看蟠龍橋。

冒險精神滿表的我們當然要去巨橋連接的無人島上給它走上一番,下了橋,沿著步道我們就走到步道底端的涼亭,這時就要沿著前人足跡走過海灘才能一探這無人島神秘的面紗,繞過群石隙縫,後方又是另一幅景象,原來那兒是海釣愛好者的聚集地,通往燈塔和合歡洞的指示牌也豎立在此,我們爬上燈塔,遠眺太平洋,站在無人島的頂端,狂哄的風奔肆在耳邊徘迴,好似揶揄辛苦登上頂點的我們,面對無垠無涯的大海,我們是如此的渺小。下了燈塔,我們繼續往合歡洞的方向深入,合歡洞本來的步道已經因為年久失修,殘破不堪,步道會一路通往一個狹長的黑色的洞窟隧道,洞內萬物具灰,隧道的遠方透進一道道的微光,微光的起點就是隧道的終點,這兒是學習海蝕地形的天然地理教室,各種奇特的海蝕面貌都能在此一窺,是一個鮮少人知的恬密海岸秘境,在這兒吹海風,聽海浪拍打聲,遠視太平洋,享受寧靜,都是唾手可得。內心被種種煩囂充斥的我們,更要勇於打開心胸,跟著海浪的節奏,拍打顫動,停下腳步,靜靜思考。

三仙台海岸一隅
三仙台無人島頂端俯視
三仙台燈塔

2015年1月19日 星期一

泰平山遠眺鹿野

泰平山起飛場
遠眺鹿野鄉
泰平山的楓葉
陽光乍現的响午,在宿舍悶了一個早上的我們,臨時起意前往當地人很推薦的私密景點-泰平山,標高900多公尺,從這裡能夠360度的眺望鹿野,是一個絕佳的觀景地點。前往泰平山的方式相當容易,沿著東32縣道一路騎到底,就會見到上泰平山的指示牌,再一路往上騎即可到達,越到頂端道路越顯狹小,坡度也越陡峭,駛過無數的廻灣,最後會到達山頂的平台草原,站上去真的心情豁然開朗,完全沒有遮蔽物擋住視野,堪稱鹿野最佳的視野,這裡不僅能看到山腳下的村落,連高台草原也一覽無遺,當然也不能忘記鹿野最美的都蘭山,不時的雲霧縈繞,像極了戴著面紗的美人。

回程路過永安的路上,我們在路邊臨時發現了一處開得挺茂盛的梅花林。台東的梅花花期約在每年的一月左右,不過今年梅花都開得挺晚的,可能氣候暖化也對梅花造成劇烈的影響,元旦假期我才上過鸞山探尋過梅花的蹤跡,不過卻是僅開一兩成而已,我當時相當地失望,這次看到的梅林約開了六七成左右,已經有雪白世界的氛圍,著實令我相當地興奮,迫不急待的衝進梅林賞梅,欣賞這越冷越開花的堅韌花朵。台東真的是冬季賞梅的好去所,路上真的是處處有"梅影",不用深山尋覓,美麗的花朵其實就在你身旁。

近觀梅花
梅林一隅
近觀梅花

2015年1月18日 星期日

都蘭山健行

都蘭山登山口遠眺太平洋
稀疏的楓葉
普悠瑪祭壇碑石
元旦連續假期的收假前的最後一日,我打算來爬都蘭山,登都蘭山早已在我心中計畫了許久,畢竟台東最易親近的小百岳莫過於都蘭山了,離台東市區僅30分鐘的車程就可以到達登山口,相當地方便,台東不愧是處處有美麗風景的地方。鹿野一帶的居民以都蘭山狀似倒臥的佛陀頭,而稱之為「佛陀山」或「美人山」,我較喜歡後者的稱呼,因為山脈的走勢形狀更像女子漂亮的臉龐。都蘭山也是阿美族與卑南族的聖山,山中的普悠瑪祭壇碑石是兩族族人在節日必親自到訪參拜祈福之所,同時碑石也代表著一段征伐的歷史,傳說都蘭山是卑南族祖先最早登陸居住的地區,但祖先曾划竹筏至蘭嶼生活,由於生活不適應,不久後又遷回至都蘭山山腳下定居,昔日都蘭山因野生動物資源豐富,導致阿美族人與卑南族人經常因爭奪獵場而動起干戈,雙方最終以碑石為界,都蘭山北面是阿美族人的獵場,南面則為卑南族人的領域。

鹿野雖然位於都蘭山的山腳之下,不過都蘭山的登山口卻是設置在都蘭,由台11線往花蓮方向前進,至約150.5公里處,就能在道路左側見到都蘭山三個大字,彎進去後經過不斷蜿蜒上升的產業道路就會到達登山口,登山口外頭ˊ有一個停車場能供山友們停放車輛,相當地方便。登山口海拔約500公尺,都蘭山的頂點為1,290公尺,步道長約3.9公里,代表需要在近4公里爬升800公尺的海拔高度,步道也不時會有坡度大於30度的陡坡,算得上是中級的登山步道。

大於30度的坡度都有設置纜繩,相當地貼心
稜線遠眺鹿野
稜線遠眺太平洋
步道以土路為主,一開始就是無限的上坡不斷往上爬,上坡的路程一直到"普悠瑪祭壇"才會暫時結束,上坡的路上可以見到因體力不支在一旁休息的山友,每見到一人就簡單地和他們打聲招呼,順便幫他們加油打氣一番,雖然他們都很欽佩我一人跑來爬山,又爬得那麼快速,不過這種讚美與驚訝我早已習以為常了,當人遭遇過更大的危難,見識過更壯闊的風景,平時遇到的任何芝麻小事都不再值得一提了。過了"普悠瑪祭壇",需要先往下走過一段陡坡才能繼續往上行走至三角點,這段陡坡也是我認為整段路程比較有挑戰性的部分,尤其對於很多平常沒什麼登山經驗的大叔大媽們,擋在我前面的一家口走這段路程就走得挺驚險,我都為他們捏了一把冷汗。

好不容易登到三角點,卻發現四周都被樹所圍繞,完全和我想像中的山之巔完全不一樣,讓我好生失望,不過回到宿舍再翻閱資料,卻發現原來樹林堆北面有一塊岩石可以往外遠眺,看來只好有機會再去爬一次,把錯失的"遠眺"弭補回來。山頂聚集了約10人左右,大家都在不停的補充剛才上山所消耗的能量,還有一家子把炊具都帶上,在山頂泡起香噴噴的泡麵,真的是好生愜意。回程的下坡就一帆風順,完全沒有上坡的疲憊感,頂多就是膝蓋走久了會痠痛,不過真的就是"年輕就是本錢",相信我就算會痠痛也很迅速就能恢復。

整體而言,如果懷抱著看美景的興致來登都蘭山,應該會大失所望,因為最美的風景都在登山口的眺望台,不過若是以走進大自然的心態來登山,相信一定會有所收穫。寂靜走在山林中,仔細聆聽蟲鳥動物的聲音是大自然給我們最珍貴的瑰寶,我們一定要好好珍惜。每次看到爸爸媽媽帶著上國中小的孩子們來健行走入山林,心中就莫名興起一股感動,我們這一代已經漸漸對於我們所處的這塊土地陌生了,我們不能再帶領我們的孩子們重蹈覆轍,做任何事都以"成績"為依據,而是要培養孩子們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面對問題的抗壓力,藉由走入山林,我相信土地山林一定不會吝於教導孩子們他們所要培養的能力的,問題在於他們願不願意走入,我相信父母會是最佳的引路者。

椰樹、太平洋、機車
從都蘭山登山口的產業道路遠眺太平洋
東海岸一景

2015年1月11日 星期日

鹿野瑞源油菜花花海_探尋鸞山

機車被花海給淹沒
自強號穿梭花海中
花海中的夢幻小別墅
元旦連續假期的第三日,這天不計畫去太遠的地方,於是挑了鹿野鄉的瑞源村來逛逛,因為前一天騎車去玉里的路上,在省道台九線發現有幾片的油菜花田已經開始綻放了,心裏就迫不急待地想要來這心中花海的寶地。說起瑞源,很多的外地來鹿野的遊客可能都沒聽過,大家只知道鹿野有高台熱氣球和飛行傘,卻鮮少有人知道這一個人情味濃厚的客家村莊,瑞源的粄條和臭豆腐都是我們公認在鹿野鄉不錯吃的小吃,比起高台上供給觀光客的合菜和簡餐,我們更喜歡市井小民的口味。至於去瑞源村的方式也相當地簡單,從台九線往花蓮方向,轉東29縣道即可到達瑞源村莊,而油菜花田主要位於過了瑞源市區之後的農田。

瑞源的油菜花約只開了兩三成,因為這裡的油菜花都是農民自願在稻田休耕期間播種的,播種的時間不大一樣,導致油菜花開花的時間不太一致,不像池上伯朗大道兩側的油菜花花海,感覺是政府政策規劃引導種植時間,讓它能在這個元旦假期見到遠道而來的觀光客,雖然整體而言也是開得不是很茂盛。相比池上的伯朗大道在連續假期每天都湧入上萬的遊客,瑞源的油菜花花海就鮮少有遊客光顧,只要以不傷害花海為前提,在這裡你想要如何和花海拍照都沒問題,也不會拍到滿滿的觀光客,在這兒只有你和花海,一切靜謐,內心安詳平靜,蝴蝶蜜蜂們不怕陌生地圍繞在周圍,讓人有置身童話花園之中的錯覺。如果有耐心一點,還可以不定時地見到火車穿梭在花海之中,我就遇到自強號和普悠瑪從一旁的鐵路行駛而過,那是一種暢快,更是一種跳脫。

油菜花近照
油菜花花海和利吉惡地
彩繪版的普悠瑪穿越花海中
既然已經來瑞源,中餐不免俗的又是知名的"兩百里粄條",每到假日這家小店的生意就特別興榮,內用都需要等待才能位子,與其他客人拚桌也是常見的。基本上客人都點粄條居多,而像我們這常來光顧的客人反而會點其他的麵食,可能我們是太常過來吃的原因。小店和一般的麵攤並無大不同,價錢相當公道實惠,粄條和麵都是一碗40元,唯一美中不足就是份量較小,也不能加麵,不過卻相當適合來嘗嘗味道的觀光客。味道上,我覺得還是無法和美濃的粄條相比,沒辦法美濃的板條實在是太好吃,還有嘗過一次就難忘的豬腳,都塑造美濃在我心中美食粄條的地位。

午餐過後,我們前往延平鄉的鸞山,雖說是不同的鄉鎮卻離鹿野市區不遠,我們去鸞山主要去找我上次探尋尚未開的梅花,順便帶室友去見識"會走路的樹"的真面目。會走路的樹是台東一個收費旅遊體驗項目的金字招牌(欲知詳情請上網搜尋"鸞山森林博物館"),基於保護"會走路的樹"的立場,在此就不便在網路公布它所處的詳細位置。"會走路的樹'是成龍飾演的電影《十二生肖》的拍攝秘境,為什麼叫會走路的樹呢?原來早期布農族原是高海拔族群,到日據時代才開始遷徙,當時族人抵達該地看見樹枝不斷延伸、似乎看不到盡頭的氣根,於是為它命名為「Vakvak ka lun」,布農族語為跨步之意,白榕樹頓時像有了像人類一般的生命,跨步向前,又俗稱"會走路的樹"。

室友和我的機車與油菜花合影
會走路的樹
從鸞山俯瞰鹿野鄉
這是我第二次來看"會走路的樹",每次見到內心都有些許激動,它似乎向我傾訴著生命地美麗,我則感慨其生命力地旺盛。至於它到底是幾歲了,也沒有任何人知道,只知道從很久以前就隱身在這窮山僻野之中,默默地成長茁壯,感恩每一滴雨水、每一抹陽光供給它不斷成長的養分。與"會走路的樹"告別後,我們踏上找尋梅花的旅程,元旦假期的梅花大多仍然是含苞待放中,整體而言開了三成左右,看來想要遇到]梅花朵朵開的美景,還要再等一會了。我內心不禁納悶,俗諺不是說:「梅花越冷越開花。」,近期不斷來襲的寒流怎麼沒使它綻放,卻仍藏在花苞叢中呢?

探尋梅花的路上,我們遇到一對原住民的夫婦悠閒的在最佳視野點上烤肉,一整個給人心闊神怡又愜意的感覺,大快朵頤之餘又能欣賞整個鹿野的美景,視野點能把整個鹿野的景色都一覽無遺,而且周圍都沒有樹遮蔽住,比起鹿野高台上的視野點真的是好上許多。我們亦無意間闖入森林博物館的體驗活動,正好遇到他們在品嘗原住民風味餐,飯菜的香味挑動我們的味蕾,不過沒參加活動的我們,也不好意思亂入,就拍幾張照片就趕緊閃人,下次有機會再來這裡品嘗原住民的風味餐,取用當地食材,用惜福感恩做出的料理肯定是美味的。

森林博物館的部落餐廳
布農式茅草屋
大夥在準備遊客的伙食,相當傳統地用柴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