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8月31日 星期日
漠河北極村
北極村,中國最北的一個村子,以能看到北極光聞名,每年夏至前後是遊客最多的時刻,一天24小時幾乎是白晝,午夜時分向北眺望,東方似黎明升起,西方又似夕陽初下,天空披上一條紅黃色的彩霞,十足的北國夏日風光,不過遊客就想看到的還是那神秘的北極光,這也是大多來北極村遊客的目的,常一來就住個好幾天,只會一遇夢寐以求的北極光。我們也是抱著一顆憧憬北極光的心,才打老遠的跑來漠河,不過聽到漠河當地人說:「北極光是好幾年才會出現一次。」,先心寒了一半,好險莫名地去了龍江第一灣,欣賞到壯闊的黑龍江風光,已是不枉來漠河一趟了,於是我們就抱著去找尋"神州之北"的心情踏上去北極村的路途。
北極村離漠河縣城約80公里,為了發展北極村的觀光旅遊,當地政府開發了一條漠河到北極村的公路,一路上路況良好,行駛約1個多小時,便能到達北極村。北極村原名為"漠河村",最早可溯源至清咸豐年間的吉林知府李金鏞奉命來開墾金礦而發跡的,近代中國為了發展北國旅遊觀光,才將這村子改名"北極村",北極村以北極光和中國最北的XX做為號召,吸引遠道而來的遊客。村子內的景點包含中國最北人家、北陲哨所、中國最北郵局、神州北極、北極村村碑等,一切都是以"最北"為發展主軸,彷彿沒寫上"最北"兩個大字就不能吸引遊客的眼球似地,而且村子現在全力朝著渡假村模式在改建,鮮少能見到傳統的"木刻愣"俄式建築,物價也是相當地昂貴(除了住宿),已經喪失純樸的北國風味,商業化氣息相當地濃郁,不是我喜歡的北國村莊風味了。村子的北面隔著黑龍江與俄羅斯的伊格娜思伊諾村對望,江邊也提供遊艇給遊客搭乘來欣賞中俄邊境的黑龍江風光,不過北極村的沿江風光沒有昨天去的北紅村來的美,江面兩旁的森林長得不夠綠蔭,江水顏色也不夠深邃,若想自然風光還是去北紅村逛逛,來北極村可是會失望的。
離開北極村,我們來到漠河縣城的大興安嶺火災紀念館逛逛。1987年5月6日大興安嶺地區發生了一場悲劇性的森林大火,大火一共蔓延了28天,出動5萬多名的撲火人員,造成了許多生命財產的損失,也是漠河人一段不堪回首的記憶。漠河縣城在這場大火中,整座縣城被大火吞噬,我們現在看到的縣城已經是大火後來重建的模樣,看不到傳統的俄式"木刻愣"建築,取而代之的是許多大氣的尖塔、穹頂的俄式建築,每一座建築物都建得美輪美奐,表現出漠河人那種奮力求生的鬥志。大興安嶺火災紀念館展示了火災起火、成災、撲火、救災、重建家園的全部過程,用圖片、文字、實物、情境模擬重現講述了這段痛徹心扉的歷史,也提醒世人莫忘當初,學會歷史教訓,時時刻刻謹記防火,防火乃是第一要務。
漠河的街上到處是充滿著新穎的俄式建築,城區也不算大,步行約一個小時就可以把城區的精華地段都走透透,城內除了大興安嶺火災紀念館外,還能去清真寺、松苑走走,聽說當初的大火燒遍了整座縣城,唯獨在這兩地方是火苗無法入侵的,似乎冥冥之中有種力量在守護著這兩個地方,當地人感到嘖嘖稱奇。來漠河待了許久,也是時候和神州最北說再見的時刻,雖然沒看到夢寐以求的北極光,不過卻對黑龍江的沿江風光動心。所謂的"有得亦有失",旅行讓你學會包容、謙虛,以更開闊的視野去認識這世界,讓你不再執著,心靜,才能細細品味旅行的意義。下一站是呼倫貝爾大草原,我們要繼續一路向西,去追尋那草原上散落的拼圖,譜寫這段流浪的旅行。
2014年8月30日 星期六
花樣爺爺來去黑龍江
陳舊的小車站,漠河用一場小雨迎接遠到的我們。我們從哈爾濱風塵僕僕地搭了20個多小時的火車才到達這個中國最北的縣城-漠河,旅館的接待司機已在外頭拿著寫了我名字的牌子等待許久,抵達我們入住的漠河尋北之旅旅館後,旅館阿姨很熱切地招呼著我們,有任何問題都會很耐心地為你解答,是東北典型的豪爽熱情大姊派作風,瞬間讓我們感到挺窩心的,而且住宿一晚就25RMB,有熱水和wifi,隔天阿姨也會煮愛心免費的早餐款待旅客,是一個實惠又溫馨的小旅館。
晚上正當我們疑問隔天要去哪裡的時候,旅館阿姨幫我們找到兩位60多歲的老伯,一起拼車去中俄邊境上的龍江第一灣欣賞風光。兩位老伯相當地厲害,是一路從陝西寶雞騎自行車到了東北漠河的,一路橫跨好幾千公里,他們已經騎兩個多月了,還計畫要再騎一個多月,真的是挺佩服他們的意志,看到他們老了還那麼勇建,就時時刻刻要提醒自己平時多加努力鍛鍊自己。
凌晨四點,陽光已從窗簾間隙之中穿越而過,把我喚醒了。高緯度地區的夏天和台灣就是挺不一樣,晚上十點多才天暗,隔天三點多就天亮了,是典型的晝長夜短,越接近夏至,這種現象會越趨明顯,而到了冬天卻是相反地晝短夜長,感覺冬天就是一整個要冬眠的概念。我們和老伯約好凌晨五點出發,今天要長途跋涉500公里,不得不和包車師傅約那麼早出門,我們計畫先去地理位置上中國最北的村落-北紅村,再去龍江第一灣,返程時再繞去九曲十八彎去瞧瞧。
一路上,師傅一直在向我們抱怨今天跑你們這趟虧本了,500公里的路途才收500RMB,而且路上都是土路,為了避免在路上爆胎拋錨,他還特意開了他家裏最新的車來載我們出遊,我們聽了忍不住一直偷笑,不過路途真的是頗不好走,出了漠河沒多久就從公路進入了土路,一路上大多都處於顛頗狀態,不過景色也真是挺美的,車子行走在叢林小徑中,兩旁景色是森林、河流地交錯出現,偶而也能見到牧人在辛勤地驅趕羊和馬,一切彷彿是世外桃源的景色,就藏身在大興安嶺的一隅。
車子奔駛在蜿蜒的森林小徑許久後,視野逐漸變地開闊起來,邊境檢查的邊防哨所出現在我們的不遠處,不過在這執勤的不是中國的解放軍,而是森林管理處的人員,師傅和他熟稔地打聲招呼後,車子又繼續狂奔,不過這次的道路卻不再蜿蜒,過沒多久,我們抵達了中國地理位置上最北的村落-北紅村。北紅村位於大興安嶺最北部的群山之中,像是個與世隔絕的村落,村子以一條主要的土路大道貫穿,有俄式傳統的"木刻楞"式建築,亦有因為近期發展旅遊接待的緣故,而興建的現代化小木屋,不過我還是比較喜歡傳統的"木刻楞"式建築,感覺這樣村子才純樸無暇一點,保持原始的北國風貌。村子沿著黑龍江與俄羅斯對望,以黑龍江的江中心當作兩國的邊境線,從江邊能看到對面不遠處俄羅斯的森林風貌,江面上泛起森林的倒影,景色非常詩情畫意。兩位老伯看到如此美景,也樂得在江邊的漁船上興奮地取景拍照。
返程的路上,師傅載我們順路去看另一個黑龍江的奇景-九曲十八彎。九曲十八彎是中國最北的自然濕地,黑龍江行經至此時,原本偌大的江面,開始狹窄蜿蜒了起來,從高處俯瞰江面像似一條蜿蜒的巨龍在這塊大地上奔馳在北國的大地上。若選擇早晨前來,更有機會看到雲霧繚繞的猶如仙境景色,只可惜我們來錯時間。據說到了每年七、八月以後,等到黑龍江上游的冰雪融化的較多,江面水位較高時,登高俯視,巨龍會更靈氣活現,景色更加地壯觀。
回到漠河縣城已經下午五點,12小時500公里的顛簸奔馳,疲憊感全寫在臉上,不過能看到黑龍江壯麗的沿江風光,還是很值得走一遭的。我覺得:「來過龍江第一灣,不虛漠河行。」,是來漠河最大的意外收穫。很多人來漠河是為了追尋北極光,不過漠河的緯度還不夠高(北緯53度,距離北極圈66.5度仍有一段距離),看到北極光的機率是很低的,需要等到北極圈到漠河間是萬里無雲的好天氣,北極光才能傳到漠河這邊,當地人表示這是好幾年才會出現一次的頻率,所以來漠河不要再追北極光,來看看黑龍江沿江風光比較實在。
2014年8月29日 星期五
俄羅斯風情的中俄蒙邊境城市-滿州里
從恩和到滿州里又是一整天耗在移動交通的節奏,本來計畫要先從恩和搭車到額爾古納(拉布達林),再轉下午從額爾古納經黑山頭的沿江公路到滿州里的班車,沿途能欣賞黑山頭邊境沿江的風景,殊不知班車竟然停駛了,害得我們只能從額爾古納繞路經海拉爾再到滿州里,一路上真的是遭遇許多波折。到滿洲里已經是日暮時分了,餘暉灑得滿州里的俄式街道格外地漂亮有異國味,街道的名稱也相當易辨識,從火車站出來依序是一道街、二道街直至六道街,我們住的安加爾青旅位於四道街上,是滿州里唯一的青旅,位於市區的精華區,附近生活機能相當良好,超市、商場、餐廳、飯店都集中在這一帶。
滿州里,曾經在歷史課本的近代史如此熟稔的地名,如今我已踩在這座城市的土地上。滿州里位於中國、俄羅斯、蒙古國的邊境,是中俄公路、鐵路的交通樞紐,也是中國最大的陸運口岸城市,市區內充滿異國風情,不僅有俄式的傳統"木刻楞"建築,亦有俄式、歐式的尖塔、穹頂式建築。店家的招牌採用中文、蒙文、俄文三種的表現方式,販賣的商品都以俄羅斯紀念為主,最常見的有套娃、俄羅斯巧克力、望眼鏡等,街上也隨處可見金髮藍眼睛的俄羅斯人,讓人分不清楚自己是身處在內蒙古,還是在俄羅斯。不過我感覺每家店的差異化是不高的,因為店內的擺設和販賣商品都是像當類似的,不過商品品質可是良莠不齊,要購買前請多方比較,或是找個懂俄羅斯紀念品的行家一起去挑選。
隔天我們動身前往套娃廣場和國門景區參觀,本來計畫要去呼倫湖看日落的,不過我們要坐這天下午四點的火車前往呼和浩特,計畫變成空響了。套娃廣場位於滿州里市西部的中俄貿易區內,是以俄羅斯特色工藝品-套娃為主題的一個廣場,廣場內有一座30多米的大套娃,上面各繪製了中國、俄羅斯、蒙古國的少女,代表三國友好的象徵。廣場上亦有200多座的套娃,以世界名人為描繪對象,有德瑞莎修女、曼德拉、麥可喬丹等等林覽滿目的名人,套娃不僅能觀賞拍照,也能在套娃裏頭的商店、餐廳停駐休憩一會,感受這奇特的套娃魅力。
離開套娃廣場,我們前往具有紅色主義色彩的國門景區。景區內展示了關於滿州里歷史的紀念館(以共產黨的歷史為主)、各代國門、中俄貿易市集等,景區內最大的賣點就是能夠看到中國與俄羅斯的國門,中國這邊的國門展示了從第一代到第五代,每一代都相當具有時代特色,現在的中國國門是第五代,建於2008年。登上國門,俄羅斯境內的貝加爾克斯車站、街道、行人盡收眼底,中國國門正對著俄羅斯的國門,藍色的國門上寫著""РОССИЯ"六個大字,一旁的立柱則鑲有俄羅斯的國徽。除了國門外,在這也能見到中國的41號界碑,這是我第一次看到國與國之間的界碑,對於我這個正港"台灣囝仔",感覺格外地新鮮。
下午時分,我們與邊境城市滿州里告別,準備搭乘火車啟程前往內蒙古自治區的省會城市-呼和浩特,體驗當地的召廟風情,這趟火車也是我來中國坐過最長紀錄的火車:40個小時,2500公里的奔馳,呼和浩特我們很快就會見了。
2014年8月28日 星期四
恩和俄羅斯民族鄉
恩和,曾經陌生的名字,是我無意間在YHA官網看到的地名,在這遙遠的村莊隱藏著一家青年旅社,我抱著好奇的探索心一步一步從遠方尋來,想一瞧這藏身在呼倫貝爾草原和大興安嶺交界秘境的村莊是有何魅力,能吸引遠方的遊人不斷來這兒拜訪。從海拉爾到恩和需要先坐班車至額爾古納(拉布達林),再轉去恩和的班車,一天只有兩班車會進到鄉村裡,必須先算準從額爾古納到恩和的班車時間,免得向隅。我們到恩和已時至下午四點,一整天幾乎都耗在坐班車上,不過這是來中國旅行的常態,在外旅行有一半時間以上耗在交通移動上是很正常的,這可能是生活在台灣的許多人所無法體會的,不過我已經感覺稀鬆平常。下車時,我們遇到了一位瀋陽來的大姊,年近半百,還背著背包到處旅行,到處到青旅當義工,生活過得可精彩豐富,希望我到她那年紀還能維持這種對旅行的熱情。大姊也和我們在找村子裡的那家青旅,歷經龍門客棧式的指示後,我們在村子的一角找到了青旅。
青旅坐落在一望無際的草原上,六月的野草濃郁芬芳恣意撒在草原,草原上有牛羊正在吃草嬉戲,牧民在一旁的樹蔭乘涼打盹,一切是如此地祥和,在這兒的生活真的是無憂無慮,沒什麼生活的壓力,是一個適合人們遠離城市喧囂的好地方。剛下車時我還很納悶為什麼都沒見到遊客,難道今天恩和只有我們三個遊客嗎?到了青旅,我才發現我錯了,大廳已坐滿了正在發呆聊天看草原的遊客,大廳的擺設是我蠻喜歡木屋小資風格,非常適合人們在這兒喝杯牛奶或咖啡發呆上一天,這好像也是很多人來恩和的目的之一:放鬆自我。到了青旅,我們的小隊又加入四位驢友,兩位女研究生來呼倫貝爾是獻給自己的畢業旅行,在滿州里時,又在青旅內撿到一位青旅的義工一起同行,青旅義工則是趁著畢業前夕的空檔在滿州里的青旅做義工,把義工這段經歷,當作自己的畢業禮物;最後一位是計畫出來流浪許久的女孩,她計畫要一路遊到西藏,因此我們的隊伍從3人瞬間膨脹到7人。
暮色已晚,我們由女研究生帶路,帶領我們去前村長家吃飯,村長家是典型的俄羅斯"木刻愣"式建築,現在恩和家家戶戶基本上都改做旅遊接待的農家樂了,村長家也不例外。一進飯廳,就感覺到濃濃的俄式風格,牆上貼滿了村長家的家族合照,照片裡的人外觀和俄國人根本沒什麼兩樣,村長說他的叔叔現在人還在俄羅斯,只會說俄文,不會說中文,是個道道地地領的俄羅斯人,前不久還曾去拜訪過他。村長的爺爺是中國人,奶奶則是俄羅斯人,所以村長算是有1/4的俄系血統,屬於"準俄後裔",這在中國稱為"俄羅斯族",目前俄羅斯族有約1.5萬人,是中國55個少數民族之一,主要集中在內蒙古的呼倫貝爾地區以及新疆的伊犁、阿勒泰、塔城等地。
來拜訪俄羅斯族,不免俗地要來品嘗俄羅斯風味菜餚,我們點了好多樣的菜,如葛得列克、包菜捲、俄式醃菜、小雞燉蘑菇等。我最喜歡的莫過於葛得列克這道俄式料理,聽名字就很有俄式風格,它其實是用牛肉餅和馬鈴薯塊一起下鍋燉煮,簡單的做法和食材,卻隱藏著舌尖上的美味,馬鈴薯塊燉得恰當,軟硬適中,咬在口中有種扎實的口感;牛肉餅先炸後燉,把牛肉的鮮嫩都逼出來,咬起來不會太老太乾,是一種多汁的感覺在口中發酵。除了葛得列克,我也推薦大家來這一定要嘗嘗俄式醃菜,這裡的人會把蔬菜、大蔥、尖椒捲在一起,淋上特製的醬汁,吃起來辣中帶鹹,口中還會充滿大蔥的味道,是喜愛天然素食的人不能錯過的一道料理。夜晚就在大快朵頤俄式料理,以及聽村長說故事的節奏中緩緩畫下句點。
臨走前,村長提醒我們下次記得要"帕斯喀節"再來,帕斯喀節即東正教的"復活節",是紀念"耶穌復活"的日子。節慶前,人們會只吃素,不吃葷,戒除一切的生活娛樂,據說是因為這段時間耶穌還被釘在十字架上的關係,到了節慶能夠"開齋",人們會穿上傳統民族的正式服飾,開始去親戚朋友家上門祝賀,表達他們對這節日的欣悅之情,帕斯喀節其實很像是華人的春節。為了款待來上門祝賀的朋友,家家戶戶也會準備"比切尼"(麵包糕點)和煮熟的雞蛋,在雞蛋上涂某上各種的顏色,用來送予前來拜訪的朋友表示感謝,主人若一時興起,也會和客人一起玩雞蛋遊戲。俄羅斯族也是個愛好音樂舞動的民族,帕斯喀節這天大家也會聚在一起跳舞,彈七弦吉他、"巴拉拉依喀"(三角琴),拉起"巴楊"(紐扣式手風琴),唱起俄羅斯的老歌曲,整個小村沉浸在歡愉的氣氛中,狂歡直到深夜。
隔天,告別在青旅遇到的驢友們,我們和瀋陽大姊去村子內喝牧民現擠的牛奶,純淨無添加,一邊喝牛奶一邊看遼闊的草原大地,是多麼愜意的一件事。早上我們預計要爬到村子旁的山丘上去俯瞰草原,路旁有些零星的牧民在詢問我們有沒意願要爬馬上去,不過都被我們拒絕了,我們要靠自己的力量一步一步慢慢地往上爬,不過我們卻選到一條不好行走的路,停在半山腰,真是上下皆為難阿,費了好大的勁,我們終於爬到山丘頂部,頂部是一大塊平坦的草原,長滿了野花、森林,景色美不勝收,往上爬的艱辛都值得了。六月的恩和已是野花芬香的季節,不過太陽也同樣曬人,難怪很多旅客都選擇在近中午時分躲避在青旅休息。
待了3天,是與恩和這個小村告別的時刻,這天早晨我刻地意早起,要來看被雲霧壟罩的草原,感覺起來與平常艷陽高照的大草原有些許不同,雲霧間隱含著些許神秘的氣息,昭示著這塊大地還有很多我們不知的秘境等待我們去挖掘了解,只要有機會,一定要去那些秘境找尋被人們遺忘的瑰寶。離開恩和,代表我們離開呼倫貝爾地區的日子越來越近了,下一站是邊境城市-滿州里,一路向西,繼續譜寫這段流浪旅程。
2014年8月27日 星期三
漫步在最美的呼倫貝爾大草原
坐了兩天的火車,火車終於從中國最北的漠河奔馳到了蒙古草原,而且還是世界四大草原之一的呼倫貝爾大草原,進到內蒙古境內,開始感覺兩旁的景色變得不一樣,視野開始變得遼闊,牛羊低頭不急不徐吃草,一切都是"天蒼蒼野茫茫,風吹草地見牛羊"的景色。呼倫貝爾大草原位於大興安嶺以西,首府海拉爾位於整個大草原的中部,也是呼倫貝爾的政治、文化和經濟中心,這裡能方便到達蒙古任一盟旗,被譽為"草原明珠"。海拉爾在蒙古語意為"野韭菜地",因海拉爾河兩岸的兩旁都長滿了野韭菜而得名。傍晚時分,火車終於緩緩駛進海拉爾的車站。一下車就覺得海拉爾的火車站也太新穎大氣,車站前的廣場空間也是偌大,和我們前一天經過的漠河、加格達奇的老破車站都不一樣。坐上公車,開始進入海拉爾的市區才發覺這兒是一個高速在發展的城市,兩旁眾多的工地在施工著,市區精華區不算大,街道狹窄,車子很容易就堵在路上,堵車後就是響徹雲霄的喇叭聲四起,好似歡迎我又從邊荒來到了城市。
第二天我們計畫去莫日格勒河以及金帳汗那邊的草原去走走,沒想到卻是這天悲劇的開始。一開始,我們順著旅遊攻略的指示,來到了火車站附近的汽車站,卻發現附近沒有汽車站人潮洶湧的感覺,也沒看到汽車站的路口,不過卻讓我們找到往拉布達林(額爾古納)的班車,旅遊攻略上寫:「要到金帳汗草原需乘從海拉爾到拉布達林的班車,然後和師傅說要到金帳汗,師傅就會在路口放你下車,只需往裏頭走800米即可到達。」,不過師傅卻說;「何止走800米,需要走8公里啊!」,聽到師傅的話,我當場傻眼,沒想到旅遊攻略寫得資訊居然錯誤的如此離譜,一般都是門票、車票價格得太久未更新的錯誤,這次卻是整條路線的錯誤,而且師傅亦表示,車站已經搬家了,他們在這等候客人的地方,已經叫舊汽車站,只會發相當少地車次,或等新車站下班才會有班車開始從這兒發車,他建議我們快去新車站問看看有沒有其他方式到草原。
詢問過新汽车車站的服務台後,才發覺現在都沒有直通草原的直達班車了,虧我們還是在六月中旬的旅遊旺季去,怎麼服務如此不周到,這樣是怎樣拚觀光。服務台人員建議我們去呼和諾爾草原,有兩種方式能到達,第一種是搭滿州里的班車去,班車會在路途經過呼和諾爾湖,在路旁下車就可以,欣賞完草原景色,要回海拉爾就在路旁再攔滿州里到海拉爾的班車就可以(呼倫貝爾地區的汽車收費準則和其他地區不一樣,它是採取汽車終點計費,而非乘客下車終點計費,舉個例來說,如果我從海拉爾要到呼和諾爾,因呼和諾爾位於海拉爾到滿州里的路上,須搭從海拉爾到滿洲里的班車,在呼和諾爾湖下車,不過卻不是收我到呼和諾爾的車錢,是收到班車終點滿州裡的錢。);第二種是搭到陳巴爾虎旗的班車,再到鎮上找私家車包車前往呼和若爾。詢問完服務台,也已時至中午,我們決定今天不去草原,先在市區逛逛走走,吃點特色的飲食,回旅館在找看看有沒有旅客也想去草原,能一起包個車,來個草原一日遊。
回到市區,我們前往一家當地人推薦的"菌香園"火鍋店,只好用怒吃涮羊肉來一消早上的衰運。蒙古風味的涮羊肉,採用傳統的銅鍋裏頭加木炭來維持火鍋的溫度,鍋底是採用白開水加點香料,而非像台灣流行的日式涮涮鍋,鍋底嘗起來是有味道的,蒙古涮涮鍋就真的是無色無味,蒙古人認為這樣更能凸顯羊肉的鮮味,在這兒吃涮羊肉少不了就是野韭菜醬,涮羊肉沾點這醬,更能把羊肉的鮮嫩味帶出來,真不愧是草原上涮羊肉鍋的正宗吃法,讓我至今還意猶未盡。
學會前一天的教訓,第三天我們起個一大早,不幸地我們沒在旅館找到其他的旅客,只好我們自己包個車去逛草原,聯絡完私家車師傅後,我們往莫日格勒河方向的草原進發。師傅是一位性情豪爽熱情的大叔,他很滿意自己在這開出租車的生活,光做出租車這行他一年就能掙個十萬多人民幣,日子過得還挺悠閒得,不過海拉爾這邊的物價也相對高,因為附近有錢人實在太多,海拉爾外圍全是礦產,主要生產包含煤、銅、鐵以及稀有金屬等等,有了這些天然礦產的加持,人民的所得當然相對較高。我也注意到海拉爾附近滿滿都是煤礦場和發電廠,煤礦還是"裸煤",裸煤不需要大舉探勘,機器直接往下挖煤礦就直接會出現在你面前,不過裸煤造成了內蒙古很多草原環境汙染的問題,因為開採容易,引發了很多盜採問題,人們開採後,未對煤坑環境加以整治還原成草原景觀,造成草原的景色的嚴厲破壞。
迎接我們的第一站是海拉爾郊區的世界反法西斯戰爭海拉爾紀念公園,紀念公園是在原侵華日軍的海拉爾要塞建立的,園區分為地上和地下兩部分,地上有博物館、戰爭模擬場景等;地下為戰備坑道,裏頭有司令部、通訊室、士兵宿舍等。因為紀念公園是需要收費的,我們就沒意願進去,不過園區外頭卻是放了許多廢棄的坦克車和戰爭模擬的場景,是一個不錯的攝影取景點。第二站師傅載我們到了當地著名的達爾吉林寺來參拜,達爾吉林寺屬於一座藏傳佛教寺廟,坐落在敖包山上,建築風格卻偏向漢式,是典型的喇嘛教的佛教寺院。我對這兒最有印象的就是在公路遠方就能見到的巨大白塔-苦提塔,雖然是近代的才興建,卻和前方的寺廟產生了和諧祥和的景色,似一座偌大的堡壘,守護著這塊一望無垠的大草原。
師傅在莫日格勒河河畔的一群牧民家前停下了車,示意我們可以在這附近的草原走走,去看看以曲河景色聞名的莫日格勒河。莫日格勒河附近的草原視野真的是相當地遼闊,湛藍天空,茵茵綠草,還有低頭在吃水草的牛羊,真不愧古人會形容蒙古草原是"天蒼蒼野茫茫,風吹草地見牛羊"。不過草原地勢實在是太平坦,沒辦法找到小丘能夠俯視莫日格勒河,觀賞傳說中的曲流景色,實在是煞為可惜。
來到牧民的蒙古包前,看到一排排的蒙古包聚集在一起,心中莫名洶湧興奮,遙想幾百年前成吉思汗統一蒙古各部落,開始從這塊草原發跡,統領千軍萬馬在世界上掀起一股浪潮,建立了橫跨歐亞非的蒙古帝國,不禁為這偉大成就肅然起敬。草原上常會聚集了一群又一群的石頭土推,有大有小,蒙古人叫這種土推為"敖包",敖包起原為薩瑪教,之後漸融入藏傳佛教的特色,有祈禱豐收、家人幸福平安之意,敖包的概念類似藏族常擺放的"瑪尼推",也是做祈福之用,而且每年到了祭敖包的節日,更是傳統莊重,牧民會在這天結伴前往敖包祭祀,並將佛像、經幡、牛、羊肉以及奶製品等擺在敖包前祭祀,之後會有喇嘛來焚香唸經祈福,牧民會繞著敖包轉3圈,代表來年能有平安豐收的一年。
說到漠日格勒河河畔的草原,很多大陸人一定會聯想到金帳汗旅遊景區,它是以成吉思汗為概念開發出來的旅遊景區,不顧我覺得景區內過度的商業化,找不著成吉思汗當年威風凜凜在大草原上奔馳的痕跡,關於成吉思汗的種種也是後人透過史書所編纂出來的,實在是不太值得參觀的景區,況且草原景色真的是一眼望去全是無邊無際的草原,有這上天賜與獨一無二的草原美景,何必又去那後人刻意編造的景區。
結束了草原一日遊,我們向待了3天的海拉爾告別,準備踏上往俄羅斯民族小鎮-恩和的路途前進,去那邊找尋俄羅斯人在中國的記憶拼圖。
2014年8月25日 星期一
蒙牛工廠參訪行
長時間待過中國的人,應該都會發現在中國要喝到台灣超市或便利商店隨手可得的新鮮牛奶是多麼一件困難的事,即時費盡千辛萬苦找到了,通常價格也是貴得嚇人,伸出的手還是會把它再放回商架上。在中國最常見的奶製品,莫過於酸奶和保久乳,酸奶的品牌可謂是小廠林立,看不太到有優勢領導的品牌來搶佔市場,但保久乳又是一個完全不一樣的故事。保久乳有兩大品牌:蒙牛、伊利,在中國每一省分的商店都能見到,可謂是據點眾多,無處不入,我在窮鄉僻野的雲南、四川山區依然能見到這兩個品牌,就知道這兩個品牌在中國紮跟得有多深入。至於中國的牛奶市場為什麼是以保久乳為主,我推論是因中國幅員遼闊,新鮮牛奶經不起長時間的運送,而且乳牛基本上都分布在北方的草原,乳區過於集中,這些因素都導致保久乳會在中國興盛。
這次來呼和浩特除了體驗召廟文化外,另一個感覺是去學生的交流團,才會來參觀的蒙牛工廠,雖然我已經當不務正業的學生很久了,不過真的很期待來蒙牛工廠看看,看一間大企業的現代化工廠是如何地運作生產,才能把源源不絕的牛奶送到好幾億的中國人面前。蒙牛工廠已免費開放給民眾來參觀,而且還是中國政府頒定的4A級旅遊景區,參觀前記得要提前一天先打電話和廠方預約參觀梯次,免得到時擠不上候補。
從呼和浩特要到蒙牛工業園區,需在汽車南站或國賓飯店前坐到和林的班車(雖然班車是從汽車南站發出,10~20分鐘發一班,通常不會坐滿,而且班車會在國賓飯店等到人滿才發車,建議在國賓飯店前坐),上車和師傅說到蒙牛他就知道了。蒙牛工業園區現在開放參觀的園區是六期廠,我們到的時候已看到許多的團體客在裏頭由專人帶隊參觀了,可見蒙牛致力提升企業形象,大舉拉攏旅行社合作來這兒參觀,讓更多的內地人見識蒙牛工廠的現代化生產流程。
每一梯次都會由蒙牛的專人帶隊參觀,講解整監工廠的運作方式,介紹生產上的每個環節,不過講解員講解的速度是偏快的,我們很懷疑大叔大媽到底有沒有聽懂,我想他們只顧著拍照吧!我們後來也脫離跟隨講解員的行列,在裏頭慢慢欣賞工廠機具的自動化操作,工廠內部基本上是完全自動化,人的功用純粹是維持環境和補充原料,一切都是透過電腦在監控運作,而且生產速度非常驚人,一條龍的生產方式,從囤奶、殺菌、裝填、包裝、運送,完全都在這兒完成。看到輸送帶一直不斷地在奔跑,機械手臂有條不紊地包裝裝箱,讓我想起物流界的許大師說過的一句話:「天下萬物皆是物流」,真的是一句真諦。
除了參觀工廠的生產線外,工廠內也特意打造了一區有關乳牛的拍照紀念區,讓遊客可以和蒙牛的許多代言明星拍照,如蒙牛在中國有邀請小朋友都很喜歡的神偷奶爸內的小小兵代言,園區內就有很多小小兵藏匿其中,等待遊客來挖掘拍照。除了和卡通人物拍照,園區也有組織一些體感遊戲,遊客可以透過遊戲更了解牛奶的一些知識。我覺得最特別的是,園方特地設計了一個空間,讓人感覺浸浴在牛奶之中,感覺相當地特別。我覺得蒙牛工廠的參觀相當地特別的經驗,也能察覺蒙牛在推廣企業形象所做的努力,讓民眾瞭解平時喝的牛奶是如何製造的,在食品安全頻頻爆發的今天,這是相當地重要。
2014年8月24日 星期日
來去高大上的內蒙古博物院
在中國來到一個省會城市,若想瞭解這一個省分的歷史溯源和發展概況,就來省立博物館逛逛,一定能對這一個省份有更加深入的認識與了解。內蒙古博物院位於呼和浩特的東二環,對面就是土豪開的萬達百貨,逛完內蒙古博物院,結束了知性之旅,還能來一場瘋狂的採購行。整體建築呈現高大上的氛圍,周邊也布置了碩大的廣場空間,相當適合民眾來這休憩散步,院內的設施也相當新穎,而且展覽動線規畫良好,讓人彷彿剝洋蔥地瞭解內蒙古自治區的古往今來。
內蒙古博物院以"草原文化"為思想貫穿所有的基本陳列和專題陳列,總共有14個陳列提供遊客參觀,對於博物館相當有熱忱的我,就在館內花上了快一天,館內的介紹是相當仔細地,參觀完後會對內蒙古的發展輪廓有一個初步認識,不論是在自然環境、產業、歷史、經濟上,不過館內堪稱"國寶"的文物確實較稀少,是一大缺憾,枉費了建築設備新穎的硬體設施,這讓我想起當初去無錫博物館時的場景,硬體設施也是相當地高大上,不過裏頭的文物內容就稀少的可憐,只能用再造的複製品或場景來展示給民眾欣賞,最後因為館內內容不夠豐富,變成所謂的"蚊子館",造成這現象幾乎都是地方政府領導想要拚成績,卻沒做詳細的事先規劃所造成的,看來兩岸的蚊子館發生現象似乎是相當一致的。
結束了內蒙古博物院的知性之旅,我們前往呼和浩特的伊斯蘭風情街,置身於伊斯蘭風情街,兩旁的塔樓是以沙漠的黃色色調,樓頂則頂著洋蔥似的圓形殿頂,彷彿散步在中東的街頭,被濃郁的伊斯蘭氛圍所圍繞,街上熙熙攘攘的人們長相和路牌才提醒你其實在中國,這種文化認知上的衝突感,是一種不可言喻名的奇特感。伊斯蘭風情街同時也是呼和浩特穆斯林們的聚集地,當地最有名的"清真大寺"就坐落於此,可同時容納500人禮拜,寺院內最有看頭的是望月樓,古時每遇"齋月",穆斯林都會上樓觀月,望見初月是開齋或封齋(伊斯蘭曆以月相為基礎),故又稱望月樓。當然在伊斯蘭風情街附近,也是清真小吃林立,在呼和浩特想要一嘗清真小吃,來這包準沒錯,而且價格公道實惠。我在這兒買了一大塊甑糕,老闆在上頭抹上一大層蜂蜜,才收我8元RMB,就吃到胃相當地撐。
訂閱:
文章 (At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