庫車的日子是短暫,我們沒有計畫去逛庫車著名的天山大峽谷與千佛洞,而是選擇繼續趕路,前往我們南疆的下一站-喀什。喀什是中國最西端的城市,有著千年以上的歷史,也是古代絲綢之路北、中、南線的西部交匯點,在政治、經濟、文化、社會以及軍事上具有重要意義。在新疆流傳一句話:「不來新疆,不知中國之大;到新疆不來喀什,等於沒有來過新疆。」來喀什主要是體驗當地的維吾爾族的人文氣息,而巴札(維吾爾語意為"市集")是最能感受維吾爾人在地人情味的一個地方。
喀什市區有終年常設的東門國際大巴札,是中國西北地區最大的國際貿易市場,這裡迄今已有2,000年以上的歷史,每天人流有約10萬人,各種商品都能在這裡購買得到,有"亞洲最大集市"之稱,比烏魯木齊的二道橋巴札規模還來得大。同時,每天喀什附近的鄉村都會有屬於自己鄉村的巴札,其中最有名的就是每周日的荒地鄉牛羊大巴札,這可是各式各樣介紹喀什的旅遊書都會介紹到一個巴札,也是我們這次去喀什必拜訪的一個巴札。
在火車上,我最喜歡的就是觀察其他人的行為舉止,看他們用什麼手機;聊什麼話題;吃什麼泡麵食物,對於一個遠自台灣來的背包客這都是挺新鮮的,而南疆的火車上,你能看大叔在向麥加的方向禱告;一群大人像小孩似的在玩擊掌遊戲;大家吃著馕和泡麵,聊著自己生活週遭的話題,雖然聽不懂他們在聊些什麼,不過能夠融入那種氛圍,也是挺奇妙的經驗。我還與座位附近的維吾爾族小朋友完鬼臉遊戲混熟了,獲得他媽媽贈送的一個大"馕",維吾爾族果然很熱情好客,真的是搞不懂為何中國內地一般民間的氛圍,會對維吾爾族報以奇特眼光。
抵達百什克然木什時,小鄉村已經人聲鼎沸,許許多多的鄉下農民推著自家的農產品出來販售,小販們莫不竭力把握這一周一次巴札的難得機會,多賺點錢來補貼家用。同時,巴札也是朋友相聚的場合,不管是老朋友、新朋友,只要聚在巴札這場合,大家就都是好朋友。我特別喜歡維吾爾族的打招呼方式,不是像我們是用口頭或揮手的方式來打招呼,而是很傳統的採用握手的方式,這在我們現今的工業社會下,已越來越少見。
鄉下巴札給我的整體感覺,蠻像台灣的菜市場,各式各樣的蔬菜、水果、肉品,甚至連一頭活的牛或羊,你都能夠買得到,而且價格皆相當地實惠,不會因為我們是遊客就變相漲價,真的是很熱情又有人情味的地方。除了這裡的人情味,我最愛的就是這的瓜果,喀什不愧有瓜果之鄉的稱號,在這鄉下巴札賣得水果更是實惠又好吃,哈密瓜一公斤3~5元RMB,又甜水分又多,買一顆哈密瓜也就50元台幣而已,想想在台灣一顆同重量的哈密瓜動輒200元台幣,就是要立刻在現場嗑一顆的節奏。
我們看中的是2個小朋友在裝滿哈密瓜小車上的小販,挑選了一顆適合我們三人大小的哈密瓜,受到新疆局勢影響,賣水果的小販現在都不予許帶刀了,我們同行的大哥只好使用空手劈瓜的絕技來剖開哈密瓜,在路邊大嘴大口的吃起這甜美的瓜,路過的維吾爾人都向我們微笑了一下,不知是覺得有趣,還是齋戒月一早未進食,肚子有點餓了,路過的人們都投以羨慕的表情。從鄉下巴札中心走去搭車的路上,我們發現這小鄉村真的沒漢人,我們應算是這小鄉村近期迎來的唯一漢人,不過大家也都對我們以微笑對待,並不像是傳聞中維吾爾人與漢人之間互相有歧視,看來又是一條不大真實的抹黑消息。我認為當你對某一個族群存在先入為主的偏見,你就會以偏頗的眼光去接納他們,也就無法認識到他們的真性情。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