離開張家界,告別了交換生旅伴,我孤身前往黔東南找尋隱藏在群山深壑間的少數民族寨子,我的第一站要去拜訪的是世界最大的苗寨-西江千戶苗寨。坐在張家界往凱里的火車上,車上滿滿是農民工,只有我一個年輕人。火車上,我喜歡觀察他們的一舉一動,不知道他們是要出外打工還是要返家的,農民工代表的是中國充沛的勞動力,和源源不絕的經濟發展動能,不過在其身後卻又隱藏著一個一個不為人知的故事。為了找尋更佳的生活,他們遠離戶籍制度給予的土地,拋棄家鄉的兒女、父母,和一切家鄉的種種,到了城市內拼命地打工賺錢,不過到頭來卻被戶籍制度與城市人歧視,不能享用城市的醫療、教育、住房等福利,也衍生出如留守兒童之類的社會問題。火車在大半夜緩緩駛進凱里站,剛走出出站口,就被一群大媽積極地問你要不要住宿,我想說從凱里到西江的車要到早上才有發,就先尋覓一間小旅社來做休息。車站前一排的旅社長得都很像猛鬼大旅社,我隨意找了一家辦理入住,稍作休息讓隔天有精神去西江探詢苗寨的故事。
凱里的早晨飄著細雨,對於"天無三日晴"的貴州,下雨似乎是必備的,去年冬天來也是一直不斷地在下著雨。坐上凱里到西江的班車,卻訝異車上沒什麼遊客,看來西江這時候還不算是旅遊的旺季,是我喜歡的旅客不太多的氛圍。一下車,苗族的爺爺、婆婆就用最熱情的蘆笙舞歡迎我,原來是我碰巧遇上了他們早上的表演時間,每天的早上10點左右會在景區售票口的廣場有歡迎遊客的儀式,會由寨里內的老人,獻上迎賓酒,飲時切記務必一口飲盡,不然就是對苗家主人的失禮。老婆婆們隨著老爺爺吹奏的蘆笙起舞,他們也歡迎遊客一起加入共舞,展現苗族人的熱情好客,也可以趁機和婆婆聊一下天,了解現在的生活情況,婆婆們都相當地熱情可愛的好言。
自從苗寨有旅遊公司進駐後,寨內的氛圍逐漸變得不一樣,靠近河岸旁街道的住民是最直接受惠的,也因為從事旅遊接待生活漸獲得改善,如果家是在山坡或山頂的居民,生活普遍仍舊過得是苦日子,除了當任臨時的表演人員賺取微薄的工資外,仍舊每天辛勤的勞作種田。婆婆爺爺每天就看自己意願參不參與演出,有演出就有工資能拿,多少能貼補家用,不過寨里年輕人還是出外打工的多,畢竟外面的工資高了許多。我贊成透過旅遊開發幫助寨子脫離貧窮,沒道理村民要離鄉背井,才能改善經濟狀況,透過旅遊的進駐也是能幫助村民改善生活狀況,而且還能留在自己這塊故鄉土地上,守護著祖先流傳下來的文化習俗,但經濟開發與文化維護之間的分寸必須拿捏得適中,畢竟在中國已經有太多的旅遊開發到頭卻變成商業化壟罩,唯利是圖,希望西江苗寨未來能保持住寨子原始的文化風貌。雖然我不喜歡每天都有的節慶歌舞表演,感覺是虛假不真實的,不過為了吸引遊客,改善居民的生活,這好像是無可避免的。
從售票口到寨子還要走30分鐘,我頂著細雨在公路上緩緩地向寨子前進。一路上只有我孤身一人在徒步,偶而會經過景區的電瓶車載著遊客呼嘯而過,卻不曉得漫步在這大自然的安靜美好。進入寨子口,會有一個大大的牌坊寫著"西江千戶苗寨"的六個大字,歡迎著遠道而來的遊客,跨過牌坊大門就真正進入苗寨了,沿著石板路前進,街道上開始熱絡起來,兩旁的店家忙著招呼著來往的遊客,不過這天的遊客並不多,想必店家的生意肯定不好經營。至青旅辦理完入住手續後,我和老闆簡單地聊了一下,老闆外表看起來很宅,因為他一邊和我聊天一邊在打Dota,實際接觸後卻發現老闆是個走遍大江南北的背包客,還曾經去西藏支教過,果然人不能只看表象。
苗族的先祖是蚩尤,原本生長於黃河流域,經過長年的征戰,不斷地往南方遷徙,最遠甚至可達寮國、越南等地。西江苗寨的誕生大約是在600多年前,苗族"西氏族"遷徙到西江這塊土地上,並且把原本居住於此的苗族"賞氏族"趕走,西江地名中的"西"是西氏族,"江"通"討",即西江是"西氏族"向"賞氏族"討伐而來的,"西江"因此而得名。西江苗族有這麼悠遠流傳的歷史,因此我在苗寨內的第一個遊覽地當然是博物館。博物館內設有歷史廳、生產廳、節日廳、歌舞廳、建築技術廳、服飾銀飾廳,能讓遊客快速地對苗族的節慶節日、社會文化、建築習俗等,有初步地認識。
我特別對於苗族的社會制度感到新鮮,苗族內有自然領袖:"方老"、"寨老"、"族老"、"理老"、"鼓藏頭"、"活路頭"等。"方老"是管轄自然地方的若干村寨的領袖;"寨老"是一個村寨內的最高領袖;"族老"是某一家族的領袖;"理老"則由學問豐富、德高望重的人擔任,處理民間糾紛的調解與裁斷,類似台灣地方調解委員會的領導;"鼓藏頭"負責祭祀、祭祖的活動;"活路頭"負責農業的生產安排,其中"方老"、"寨老"、"族老"皆因清代對苗寨的"改土歸流"政策,已不復存在,只剩下世襲專司負責祭祀和生產的"鼓藏頭"、"活路頭"還保存至今。在苗寨中你還能去拜訪"鼓藏頭"、"活路頭"的家,親眼去一瞧歷代傳承下來的社會制度,有幸也能在它們家中住一晚,體驗最道地的苗家風情。
同時,苗族不僅是一個自然崇拜的民族,也是一個緬懷祖先的民族,鼓藏節是苗人緬懷祖先、祈求安康的節日,分為大鼓、小鼓,大鼓每13年一次,最為盛重。鼓藏頭負責主持節日的祭祀,第一年要"醒鼓",由巫師挑選良辰吉日,村民穿著隆重至收藏祖鼓的山洞祭祀,喚醒祖靈,再將鼓存放至鼓藏頭的家中;第二年要"轉鼓",由鼓藏頭和巫師砍伐楠木,用牛皮蒙鼓製成新鼓,將祖靈從舊鼓移置新鼓存放;第三年要"送鼓",家家戶戶會殺豬祭祀,將鼓送回山洞封存。
離開博物館後,我往寨子對面的山上徒步行走,要來俯瞰苗寨的全景。苗寨全景最著名的就是晚上的夜景,苗寨內的各家點上一盞觀景燈,整個苗寨是星光點點,是一個相當浪漫的景色,而且旅遊公司還會在晚上表演晚會結束時,固定放一場煙火秀,來吸引遊客的目光。我很不贊同這種充滿商業氣息的做法,破壞整個苗寨應有的純樸氛圍。不過我覺得白天的苗寨全景也是不差,從這可以看到吊腳樓形成的寨子與周圍的青山綠水、田園風光融合為一體,相得益彰。寨子內不僅有吊腳樓、風雨橋等建築設施給予遊客參觀,也能去一旁的田園觀光區觀賞自然梯田的風貌,看苗家人用最傳統的方式耕種農田,肩扛著糞肥走了一個又一個的山頭,卻不嫌累,只為了家中每個人的溫飽著想,他們過著最辛勤刻苦耐勞的生活,樂觀開朗地卻不埋怨,想看看在我們的社會有多少人是有機會還不努力,只會怨天尤人,看了忍不住鼻酸。
走回博物館,正巧碰到對面的銅鼓場,有爺爺、婆婆們在表演歌舞,爺爺吹奏著蘆笙,婆婆們隨著音樂跳起傳統的舞步,一旁的遊客也加入了他們的行列一起共舞,小販趁機向遊客兜售苗族服裝的出售,拉抬這天慘澹的業績。近黃昏在民族歌舞表演場有苗寨精彩的歌舞表演要登場,表演先由年輕的苗族男男女女擔綱演出動感的苗族舞蹈,和剛才銅鼓場的婆婆歌舞是不太一樣,年輕人表演的節奏明顯快了許多,舞蹈動作也較複雜困難,中場老人唱出屬於苗族大地的旋律,也是整場表演我最喜歡的部分,高亢又充滿滄桑,似訴說著苗族千年的漂泊歷史,最後所有參與表演的苗人會圍成一圈跳舞,並邀請遊客一起下來共舞。當然在這麼精彩的表演背後,其實是要幫晚上的晚會表演做個暖場,好吸引遊客買票進場觀看晚上的演出,而下午的表演則是以含在門票的費用內,旅遊公司真的還蠻會做行銷的,先體驗再消費。
回到青旅,我遇到一位旅友,也是打算之後去加榜梯田和肇興侗寨的,因此我們就計畫一起同行之後的黔東南之旅。說起我這位旅友,可真是不簡單,不僅背包旅行的資歷豐富,還曾經從深圳沿著沿海騎單車騎到廣西,再到雲南走滇藏線到拉薩,離開時又改走青藏線出藏,這段騎行經驗可真是讓我羨慕不已,有一天我一定也要來挑戰騎單車到拉薩。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